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發〔2017〕14號),扎實推進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三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激發動力,改革不適應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全省廣大產業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發揮產業工人隊伍的主力軍作用,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方向。加強和改進黨對產業工人的領導,落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團結引領產業工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最廣泛地把產業工人凝聚在黨的周圍。
——堅持服務大局,發揮支撐作用。大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濃厚社會氛圍,著力提升產業工人的素質能力,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激勵保障。落實產業工人的主體地位,為產業工人未來發展作出規劃,提髙產業工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地位,讓產業工人越來越受尊重,實現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勇于改革創新。緊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存在的機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找準癥結,強化對策,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工作,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
(三)目標任務。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改革,促進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保障產業工人地位的制度更加健全,產業工人合法權益進一步實現,產業工人得到普遍尊 重,勞動價值得到充分認可,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二、主要舉措
(一)實施政治建設工程,引領產業工人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先鋒
1.強化思想引領。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產業工人,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有效防范針對產業工人的意識形態滲透活動。制定加強和改進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工作意見,開展個性化、多層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強化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引導產業工人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深化拓展“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主題活動,積極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健康文明、昂揚向上的職工文化。建設面向產業工人的新媒體矩陣,加強網上思想引領,開展“網聚職工正能量,爭做中國好網民”主題活動。高度重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暢通產業工人訴求渠道,回應產業工人關心的問題。加強法治教育,推進信用管理,引導產業工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理性有序表達利益訴求,不斷提高產業工人法律素養和誠信意識。
2.強化黨建創新。堅持以黨的建設引領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積極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使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企業做到應 建盡建,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實施勞模支部“雙創雙提升”行動,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勞模黨支部、創建黨員先鋒崗,促進勞模和產業工人提升政治素質、提升業務能力。加大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力度,重視在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及小微企業就業的工人中發展黨員工作, 注重把技術能手、青年專家、優秀工人吸收到黨組織中來, 提高工人黨員比例。加強產業工人黨員日常教育管理,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發揮基層車間班組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工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產業工人先進性。
3.強化制度建設。健全保證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機制,暢通參政議政渠道。適當增加產業工人在黨的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委員、群團組織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中的比例,在換屆工作中就代表和委員中產業工人的比例提出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產業工人在群團組織掛職和兼職制度。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及政府和工會聯席(聯系)會議制度。落實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業務公開,堅持企業在重大決策上聽取產業工人意見,涉及產業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必須經過職代會審議。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制度、職工監事制度,鼓勵產業工人代表有序有效參與公司治理。
4.強化輿論宣傳。大力宣傳產業工人的先進事跡,宣傳產業工人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主流新聞媒體要在重要版面、黃金時段推出系列重點報道,開展分眾化、互動式宣傳,推動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進企業、進機關、進校園、進鄉鎮、進社區、進網絡,擴大先進典型的影響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展現產業工人時代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營造尊重勞動和尊重產業工人的社會氛圍,奏響新時代勞動最強音。
(二)實施賦能成長工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5.開展職業教育強基行動。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推動新建、改建職業院校向產業園區集中。創建50所左右一流中等職業學校,2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10所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完善技工教育體系,建設一批省重點技師學院、省級示范性技工院校和職業訓練院。加強職業啟蒙教育,組織基礎教育學校與職業院校合作,開發和實施勞動技術課程與職業體驗課程,培養中小學生職業認知 和職業興趣。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學科專業,定期公布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狀況報告。完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成本補償政策,加大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 踐力度,建立職業院校教師招聘綠色通道,打造足夠數量的“雙師型”“一體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到2020年,省級認定“產教融合型”企業達到300家以上,建成100個產教 深度融合實訓平臺,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課程對接的比例達到20%。
6.開展人才培養集聚行動。圍繞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實施“英才名匠”培訓計劃、高技能人才“青苗計劃”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養“匠人匠心”計劃。發 揮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和“走出去”的優勢,在國際產 能合作中促進產業工人互學互鑒、提升技能。建好“江蘇學 習在線”、“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推行國家職業培訓包,支持培訓主體開發數字培訓課程。開展網上技術交流、絕招絕技展演,滿足產業工人個性化學習需求。深化“名師帶高徒”活動,推行學徒制培訓,對開展學徒制培訓的職業院校和企業,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學習借鑒以世界技能大賽為代表的世界先進技術標準、比賽規則和工作流程,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世界技能大賽選手的長效機制。推進緊缺型高技能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完善政府購買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成果政策,推動“高精尖缺”技能人才聚集。到2020年, 全省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800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5萬人以上。
7.開展創客群體培育行動。深化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每年認定省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省職工十大先進操作法、省職工十大發明專利。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共建實驗實訓平臺,探索創建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遴選行業知名專家組建技術 創新指導委員會,發揮勞模工匠等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帶 動更多產業工人參與創新活動。省科學技術獎中專列工人創新類項目,激發廣大職工創新潛力和創造活力。制定技術改 進和合理化建議獎勵實施辦法,推動技術工人的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骨干團隊和主要發明人的收益比例不低于成果轉化獎勵金額的70%。鼓勵職工“五小”(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創新活動,納入企業創新體系,在項目立項、經費安排、人員配備、成果轉化收益等方 面給予政策支持。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行業協會、企業及個人等設立職工科技獎項,動員更多社會力量支持職工創新。發揮各類政府性投資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產業工人創新創效提供金融服務,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開展。
8.開展能力提升競賽行動。建立以企業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為基礎,以區域性、行業性競賽為主體,省內競賽、全國競賽與國際競賽相銜接的競賽體系。突出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強化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的品牌效應。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開展省十大重點工程勞動競賽、省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組織百萬技能人才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健全勞動和技能競賽擴面機制,推動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事業單位和職工有效參與。完善勞動和技能競賽組織管理辦法,創新組織方式、效能評估、成果運用、激勵保障機制,搭建有利于優秀產業工人脫穎而出的發展平臺。鼓勵社會捐助、贊助職業技能競賽活動。
9.開展技能評價改進行動。制定出臺技能等級評價制度,構建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相互銜接的多元評價體系。引導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改進評價方法,加大對技術工人創新能力、現場解決問題能力和業績貢獻的評價比重。開展技師、高級技師直接認定試點,技能高超、貢獻突出的優秀技能人才,可破格參加技師、高級技師考評。探索建立特級技師制度。加強面向非公有制企業、小徹企業職業技能鑒定。發揮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作用,支持其牽頭開發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規范,擴大企業和社會組織對從業人員技能評價的自主權。強化評價質量監管,提高服務水平。
10.開展職業發展暢通行動。搭建職業發展立交橋,促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銜接互通,完善職業教育學歷與職業資格(技能等級)“雙證書”制度,建立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與職稱、學歷比照認定制度。制定相關政策,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鼓勵企業在培訓、帶薪學習、國內外研修等方面,建立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與本單位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技師班(預備技師班)畢業生在參加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定、職位晉升及參加 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方面,分別按照中專、大專、本科學歷享受相關待遇。探索建立產業工人個人學習培訓賬號,試行學分與職業資格(技能等級)互認轉化。
11.開展技能導向激勵行動。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的原則,制定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引導企業建立技能水平與薪酬等級掛鉤制度,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股權制、年薪制、技能津貼等分配形式。每年認定100 名省級企業首席技師,定期開展江蘇技能大獎評選,選樹江蘇大工匠和江蘇工匠。建立優秀技術工人和高技能領軍人才療休養制度,定期組織開展療休養活動。建立健全以黨和政府表彰為導向、企業和社會積極參與的產業工人表彰獎勵制度,按規定對相關先進給予獎勵。增加產業工人在各級各類勞動模范和先進代表評選中的名額比例。開展產業工人技能提升促進活動,鼓勵產業工人學技術、練技能、爭貢獻。對高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領軍人才在落戶、住房、就醫、子女上學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實施維權服務工程,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
12.完善勞動經濟權益保障體系。建立完善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落實產業工人參與分配決定的權利。健全向一線產業工人傾斜的分配制度,推動職工勞動報酬增長和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保持同步,一線職工的工資增幅不低于本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幅。建立最低工資標準正常增長機制,指導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實行全民參保計劃,實現產業工人應保盡保。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參保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為產業工人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加強失業動態監測,保障失業人員按時足額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穩步提高失業保障水平。促進化解過剩產能轉崗分 流職工、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加大對困難職工、農民工欠薪等案件法律援助力度。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 改善勞動條件,確保產業工人的生產安全和生命健康。規范勞務派遣用工,保障勞務派遣工合法權益。
13.完善產業工人合理有序流動保障體系。促進產業工人穩定就業,實現與企業合作共贏。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積極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為用人單位和技能人才提供信息查詢、人崗匹配服務。在支柱產業、重點領域,建立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信息發布制度。優化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妥善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質量。
14.完善農民工服務體系。深入實施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農民工學歷和能力提升行動,加大農民工職業培訓力度。完善促進農民工就業政策,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公平保障其 作為用人單位職工、城鎮常住人口的權益。規范農民工用工管理,依法查處侵害農民工權益的行為。
15.完善困難產業工人幫扶體系。將困難產業工人幫扶工作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建立幫扶工作聯動機制,發揮政府部門、工會組織、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積極作用,為困難產業工人提供就業支持、創業扶持、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等。建立幫扶資金保障機制,拓寬籌措渠道,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為困難產業工人幫扶提供有力支撐。堅持精準幫扶,準確掌握困難產業工人生產生活情況,精準施策、 精準發力,幫助困難產業工人解困脫困。
(四)實施支撐保障工程,夯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基礎
16.健全法治保障機制。完善工資支付有關規定,保障產業工人取得合理勞動報酬的權利。落實加強職業教育相關制度,保障產業工人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權利。依照集體合同、企業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規,落實產業工人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權利。根據國家技術資格立法進程,做好我省相關 法規規章制定工作。規范管理,加大勞動執法檢查力度,支持工會組織發揮監督作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健全勞動爭 議預防、預警、調處機制,督促企業依法履行社會責任。
17.完善財政保障機制。加大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投入, 對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成效突出的市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和補助,對經濟薄弱地區予以優先和傾斜。探索建立職業教育生均撥款總額相對穩定機制,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基本定額標準提高到與普通本科同等標準。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納入各級政府人才工作經費預算。加大就業專項資金對職業培訓補貼的支持力度,改進補貼方式,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和補貼對象。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對通過初次職業技能鑒定并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產業工人,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對符合省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參加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產業工人,省財政分別按照標準給予補貼。加強對各項投入和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充分發揮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地方教育附加等專項資金的功能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18.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并落實企業、社會組織加大職業教育和培訓投入政策措施。整合培訓補貼資金,提高職業技能培訓支出,確保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鼓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積極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確保職工教育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 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對職業培訓提供資助和捐贈,符合規定的準予在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前扣除。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職業教育。
19.創新政策研究機制。成立省產業工人發展戰略研究院,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理論政策研究列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把研究成果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主體班次和高等院校相關課程。開展經常性的產業工人隊伍狀況調查,準確掌握產業工人思想動態、生產生活、技術技能等狀況。學習借鑒國內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深化研究、把握規律,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推動產業工人隊伍高質量發展。
(五)實施聚力共建工程,協同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20.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健全打基礎、利長遠的產業工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把優秀產業工人人才納入黨管人才總盤子,列入黨委聯系服務專家范圍。制定產業工人人才隊伍發展規劃,納入省人才隊伍建設總規劃。將產業工人人才主管部門作為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納入全省人才工作總體系。
21.強化政府服務。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產業工人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快推進公共租賃房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采取多種方式解決產業工人的住房困難。優化公交線路、軌道交通布局,改善產業工人集聚的各類產業園區的交通狀況。為產業工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提高大病救助水平。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加大健康教育和重點行業專項治理力度,推動用人單位改善工作環境和作業條件,加大職業病危害源頭防控力度,不斷提高產業工人健康體檢覆蓋率。完善公共文體設施布局,推進產業園區和公共綠地健康步道、健身設施建設,方便產業工人享受更多的文體服務。構建社會化職工文化服務體系,組織文體機構深入產業園區、廠礦企業開展活動,豐富產業工人精神文化生活。
22.深化工會改革。適應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的新變化新特點,堅持黨建帶工建,創新面向產業工人的工會工作。改進工會工作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深化國有企業工會工作,加強非公有制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工作。以強基層、補短板、增活力為重點,堅持服務資源、力量配備向基層傾斜,加大工會經費項目化補助力度,建立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兼職工會主席津貼制度,推進工會干部雙向交流, 強化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擴大有效覆蓋,夯實基層 基礎。探索“互聯網+”普惠服務,加強統一規范、資源共享的互聯網普惠服務載體建設,建立省市縣工會一體化網上工作平臺,整合創新創業、維權服務、政策咨詢、生活救助 等資源,逐步形成線上受理、線下辦理的服務體系。以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為重點,推進設區市、縣(市、區)工會改革,研究制定產業工會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開發區 (園區)工會工作指導意見,保持和增強工會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強化工會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職工功能,更好地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橋梁紐帶作用、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作用、職工利益的代表者維護者作用。
23.整合社會力量。推進職業培訓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類主體平等競爭、產業工人自主參加、政府購買相關服務的技能培訓機制,形成覆蓋廣泛、形式多樣、運作規范,企業、院校、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舉辦企業大學,建設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
三、組織實施
(一)構建推進改革新格局。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成立以黨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負責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宏觀指導、政策協調和組織推進,實現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與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社會政策聯動,打破部門界限,形成整體合力,提高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科學化水平。
(二)加強分類指導。研究制定推進改革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發揮國有企業的帶動作用,重點在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骨干企業中推進改革。
(三)強化督促檢查。建立推進改革情況的監督檢查和信息反饋機制,對各項改革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和績效評估,既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四)加大宣傳力度。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大力宣傳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主要舉措,宣傳改革實施中先進典型、經驗成效,引導各類企業主動參與改革,動員產業工人積極投身改革,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推動改革的良好氛圍。